龙狮——大沥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发展
每年春节,网络上总有人发出“年味仿佛越来越淡”的感慨。然而,这种感慨在大沥并不适用。在大沥,放烟花、舞龙狮等绝对是不可缺少的过年“例牌”。村落里、闹市中,总能让人感受到锣鼓喧天的年味。
在大沥人关于年味的记忆里,绝对少不了龙狮的身影。富有民间传统渊源的大沥醒狮活动,从明清年间便开始盛行。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及城乡,近年更是取得了迅猛发展。据不完全统计,大沥各地共有醒狮1000多头、舞龙40多条,基本上村村有狮队。
多年以来,春节舞狮贺新岁的习俗在大沥几乎从未间断。这些活动世代沿袭,于是便形成了如今最为人熟知的几大狮会:正月初九横江狮会、正月十一盐步龙狮大会、正月十四大沥狮会、正月十六泌冲狮会,以及正月二十六六联北村生菜会。春节期间,大沥最传统、最盛大的活动就是狮会。由于传统悠久,这些狮会都形成了固定的时间表,大多数大沥人能脱口背出。每年正月,大沥各处的狮会和生菜会便成为龙狮展示、民众欢聚的盛会,来自四方的参与者最多时可达百万人。
南海是龙狮的发源地,大沥绝对是最绕不开的一个杰出代表。2012年,大沥镇狮会入选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而龙狮文化作为一张大沥名片,如今也是越打越响。大沥的龙狮不仅登上过央视春晚的舞台,也曾摘下无数国内外赛事的桂冠。读懂了大沥人对龙狮运动的热爱与追求,或许就能读懂大沥龙狮何以扬名海内外。
人物故事:愿做龙狮文化的传承者
俯身、起跳、飞腾、前后翻、站肩……在盐步龙狮大会上,一支身披雪白战袍的狮队在高桩上踏着井然有序的步伐,上演一个接一个的高难度动作,观众的掌声也随之一浪接一浪。
舞动这头“狮子”的是来自黄飞鸿中联醒狮团的两名队员何灿添和黄其傲。舞狮尾的何灿添是一位进入“半退役”状态的30岁师傅,舞狮头的黄其傲则是一位初出茅庐的20岁弟子。这一老一新的搭配至今虽只有两年时间,但已在2013年世界龙狮锦标赛上获得“世界狮王”的称号。
●何灿添:从稚嫩徒弟练成师傅
何灿添是大沥横江人,7岁时就开始跟着父亲学醒狮:“以前经济条件一般,舞狮就是村里小伙伴们唯一的娱乐方式。”后来看过醒狮师傅黄钦添的表演后,他下定决心要将舞狮作为职业。于是,在2006年,从职中毕业的何灿添正式加入中联黄飞鸿醒狮队,向黄钦添拜师学艺,成为了黄飞鸿的第六代传人。
如今已拿下龙狮赛事“大满贯”的何灿添,说起自己之所以能坚持至今,全凭师傅黄钦添的一句话。在2008年的龙运会,是何灿添第一次代表中联醒狮团参加比赛,心理压力很大,黄钦添严厉地对他说了一句:“只有赢了自己,才能真正地赢其他人。”最终何灿添收获了第一个冠军。“直到现在每次比赛,我都会先想想这句话。”如今成为别人师傅的何灿添,仍会从黄钦添身上学习向弟子授艺的技巧,“师傅是一位外严内慈的人。他会默默关注我们的训练,然后私下告诉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。”
为了能让新队员更快地爱上这门艺术,醒狮团会为他们进行相关的文化培训,让新队员能深入了解南狮的精髓。与此同时,何灿添与醒狮团里的其他教练在传播龙狮文化方面也是不遗余力。“如今很多小孩学业比较重,比上一代更少接触龙狮文化。因此我们会到一些学校开设第二课堂,对有兴趣的学生实行免费教学。”而何灿添还曾到暨南大学培训来自印度的留学生。“他们虽然只是学习几招基本功,但已被这项传统文化深深吸引。”何灿添说。
说到未来,何灿添盼望在大沥龙狮文化的传承上,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力量。
●黄其傲:为大沥醒狮深深着迷
今年20岁的黄其傲来自云浮罗定,但与“狮”结缘却是因为大沥,“7年前,中联黄飞鸿醒狮团来到我家乡表演。看着他们把舞狮舞成一门艺术,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心情。”在17岁那年,初中毕业的黄其傲找到了这个醒狮团的教练叶仲铭,请求加入其中。因为黄其傲在舞狮上已积累了一定功底,于是顺利加入了这个大家庭。
真正深入学习舞狮的人,才能明白这门“威风”艺术背后的艰辛付出。“受伤是常有的事。作为狮头,在体重方面还有严格要求,因此往往在高强度的集中训练过后还要控制自己的饮食。”黄其傲说,尽管辛苦,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,“我特别享受观众的喝彩声和鼓掌声。”
而更让他珍惜的当属和前辈们之间的情谊。“舞狮最重要就是团队间的合作,能找到一位相互信任、配合默契的搭档太不容易了。”作为狮头,和狮尾何灿添前辈搭档已有两年,“我第一次参加比赛,就和添哥一起搭档至今了,大家的默契度已经锻炼得非常好。”
在黄其傲看来,学舞狮确实要吃很多苦,没有百分百的热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。加入醒狮团3年的他见过一些年轻队友的离开,但还有更多队友选择和他一样坚持下来,并且同样收获了不少荣誉。如今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可以为父母表演一次,让他们能看到自己在大沥的收获。
文/珠江时报记者 郑晓玫 李翠贞 通讯员 关艳娟 图/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